设计理念:
“电”是无形的,不可能具象地表达,国家电网馆的在设计策略上放弃了直接或隐喻式的形态特征,转而追求一种场所上的存在感。
建筑设计:
从场地关系上看,这座建筑低调地蜷居于企业馆区一角,给设计带来不小的难度。建筑师以一种积极的场所策略进行了应对:针对场馆被周边两个馆环绕的情况对建筑轴线进行了调整,使之与参观者主要来的朝向相呼应,底层大面积架空约6米高,建筑首层仅占用基地的东北角和西南角,中间形成一个从园区主要通道到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巨大通道,以吸引人流进入,增强了场所的开放性。
在入口处,一个“能量之盒”通过架空与抬升,试图营造出开放、愉悦的氛围。
在入口处,一个“能量之盒”通过架空与抬升,试图营造出开放、愉悦的氛围。
结构设计:
结构主体采用交叉柱网,与建筑楼屋盖结构共同形成了空间结构;
正交斜放的四边形空间刚架结构实现了建筑师对外立面的构想;
建筑表皮的斜交网格既是装饰构件,也是承重结构;
交叉柱网与建筑楼屋盖结构共同形成空间受力体系,建筑四角没有设立角柱,外立面的交叉网格拼接更加流畅;
主立面没有设置常规建筑的楼层水平构件,体现出较好的整体性,整个楼电梯间可视为一个巨型格构柱,楼层梁采用平面或空间桁架;
楼板及屋盖拟采用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屋)盖+组合梁结构。
正交斜放的四边形空间刚架结构实现了建筑师对外立面的构想;
建筑表皮的斜交网格既是装饰构件,也是承重结构;
交叉柱网与建筑楼屋盖结构共同形成空间受力体系,建筑四角没有设立角柱,外立面的交叉网格拼接更加流畅;
主立面没有设置常规建筑的楼层水平构件,体现出较好的整体性,整个楼电梯间可视为一个巨型格构柱,楼层梁采用平面或空间桁架;
楼板及屋盖拟采用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屋)盖+组合梁结构。
绿色建筑:
为了保证了室外等候区人员的舒适度,电网馆的设计采取了四重措施:
利用魔盒及建筑的架空,形成建筑自有的总面积达1100m2的自遮阳区;
将参观人员排队等候的通道方向设计为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在避免阳光直射的同时为等候区的人员引来夏季的凉风;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加热天井内空气,利用热压形成自然的拔风效果,使等候区域始终保持微风习习;
细水雾降温系统降温,可局部降温2℃左右。
利用魔盒及建筑的架空,形成建筑自有的总面积达1100m2的自遮阳区;
将参观人员排队等候的通道方向设计为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在避免阳光直射的同时为等候区的人员引来夏季的凉风;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加热天井内空气,利用热压形成自然的拔风效果,使等候区域始终保持微风习习;
细水雾降温系统降温,可局部降温2℃左右。
幕墙设计:
外观被风铃式的感应片铺满。微风吹过,立面随风舞动,无所定形,契合了“电”的无形主题和非物质性。这一效果在日间不需要任何能量,完全通过自然风实现。
夜晚,风铃片后面的LED屏在夜间闪烁,传递了神秘而梦幻的视觉效果。电盒内层LED矩阵能够播放画质细腻清晰的视频,外层的PVC表面如纱透明的效果给建筑带来朦胧的飘浮感。立面斜网结构上的灯光与电盒共同勾勒出整个建筑的动态轮廓。
夜晚,风铃片后面的LED屏在夜间闪烁,传递了神秘而梦幻的视觉效果。电盒内层LED矩阵能够播放画质细腻清晰的视频,外层的PVC表面如纱透明的效果给建筑带来朦胧的飘浮感。立面斜网结构上的灯光与电盒共同勾勒出整个建筑的动态轮廓。
● 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银奖
● 最佳绿色分析应用奖二等奖
● 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电气)银奖
● 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备(暖通空调)优秀设计公建及住宅建筑类一等奖
● 最佳BIM工程设计奖一等奖
● 最佳BIM协同设计奖二等奖
● 第八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三等奖(陈宇)
● 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三等奖
● 最佳绿色分析应用奖二等奖
● 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电气)银奖
● 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备(暖通空调)优秀设计公建及住宅建筑类一等奖
● 最佳BIM工程设计奖一等奖
● 最佳BIM协同设计奖二等奖
● 第八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三等奖(陈宇)
● 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