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zine

杂志

《》

Q:作为一个行业交流平台,轨道交通国际研讨会搭建的初衷是什么?至今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A:轨道交通业务自2008年开始发展,在集团的各产品中算是个相对比较新的产品,且是萌芽于一个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相对不那么熟悉的领域里。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个相对封闭的领域,给我们设置了重重关卡,也给我们孕育出新业务的机会。
        2011年,轨交事业部开始接触综合开发咨询领域,轨道交通综合开发这件事情,传统建筑设计院不做,铁路设计院也不做,有些国外的咨询公司做,但是他们也较少聚焦轨道交通这个领域,对于开发咨询的服务内容也不同。而我们通过研究探索对轨道交通的综合开发咨询有一个全新的产品设计,这个新产品非常需要一个有效的发布渠道向整个行业公布,来更新大家的现有认知,才能将业务局面拓展开来。基于这个新产品的全新属性,通过传统的营销领域不能够达到效果,于是,我们想到通过一个学术性的平台来系统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同时在行业内网罗一些相关的理念来充实我们的想法,使得行业更容易认可和接受我们的服务理念。与各类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学会等,建立一个长期的纽带关系,作为学术资源协助我们推进和更新产品设计的进程。这就是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初衷。
        同时,我们还应该希望这个平台成为每年一度能够主动和行业客户亲密接触的机会制造者,通过这样集中的机会,网罗线索,追踪机会,从专业领域与业主深层次沟通需求。
        三届会议下来,这个平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号召力。从第二届会议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组团来听课”,让我们对控制参会人数这件事情头疼不已;在会议间歇期,营销线的同事会经常被问道下一届会议还开不开,什么时候开?也有人把自己对行业的认识和经验,编撰成文发给我们,希望发到我们的会议刊物《城市新引力》中,通过会议这个平台,我们搜集来的有效项目机会也越来越多,有些已经转化为合同,这些都是这个平台向健康化发展的一些特征。

        Q:筹备这样一场学术盛会,面临过特别大的挑战吧?
        A:肯定会的。我们以设计公司联合专业协会的方式来筹备会议,这样的组合从根本上就不同于社会上很多专业会务公司以争取赞助费和会务费为目的的承办方式。从会议筹备的角度,挑战来自几个方面:
        1. 议题的选择: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我们要考虑议题设置的深度、广度、热门度和新鲜度;从客户维系的角度,要考虑他们的关注点;从产品自身发展的角度,要植入我们下一阶段产品发展理念所倡导的价值方向……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在我们的议题选择中,既是项目启动后的第一关,也是最难迈过的一关。我们会邀请一些外部的业内专家来跟我们讲解当前的行业形势和热点,内部团队成员也会在会议室里激烈讨论,几番讨论的成果再向外部学会的专家求证和商讨,多次的选择、舍弃、纠结、确认后,才生成了每年轨交国际会议的议题。
        2. 演讲嘉宾的接待安排:确定了议题之后,其实嘉宾的人选就已经有了六、七成的确定,我们再利用在业内的人脉网络进行邀请。但演讲嘉宾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否能按时到场。轨交国际会议的大多数演讲嘉宾都是来自各个政府部门,身负行政职能,在时间安排上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嘉宾在会议召开前几天突然有行政安排不能到场,我们就要紧急联系新的演讲人,有的发言嘉宾在会议召开前一天的深夜才出现在会议现场,更有嘉宾在会议开始前临时有事要求调整发言顺序,还有外地嘉宾几乎是卡着发言时间到场,在他们到场之前我们就会有各种焦虑……发言嘉宾档期的不确定性是对我们现场统筹能力和强大内心的巨大考验。

         Q:轨道交通国际会议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
        A:经过3年的经验积累,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知识转化为品牌,品牌转化为生产行动,从生产中再积累知识的有效循环。
        在非会议筹备阶段,我们会定期进行产品发展讨论会,通过这个动作聚焦当下行业中的新动态、新热点,讨论产品策略,进行产品更新,并反馈到具体项目中去实践,循环往复,产品不断的被再研发和再升级。进入到会议的筹备期,我们就会讨论从上次会议结束到目前阶段,行业中所发生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的应对策略。这是一个知识的积累阶段。我们将我们对于市场形势的应对策略通过会议的设计渗透到每个与会人的思想中去,这是我们对于知识的升华与传播的阶段;利用这个传播的影响力,再去进行业务的深度合作,形成生产行动,推动我们的整体发展。
        由此,轨交国际会议是构建起知识和行动的有效循环的重要媒介平台。

        Q:这样一个专业性学术平台的搭建,对CCDI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A:每届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国际研讨会均能吸引轨交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参会。办会规模从第二届起,基本保持在450人左右,参会人员来自各地,包括:政府发改委、规划局等职能部门,城投、铁投等建设单位,铁路局、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单位,以及对交通类物业有浓厚兴趣的开发商等。以第三届为例,共吸引400余人参会,其中有:21家地铁公司,6家铁路局、7家城际铁路公司;3省发改委、5地轨道办、23家规划局;以及5家总体总包单位、2家投资机构、26家设计机构和12家开发商。
        轨交国际会议涉及的听众数量多,覆盖面广,而会议发言内容覆盖工程全程,链接国际。广大的行业专家、政府决策者、城市轨道建设者和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在会上对轨道交通综合开发领域涌现的新热点、新问题、新思路、新做法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精彩的探讨。轨道交通国际研讨会逐渐成为CCDI面向政府类业主展示公司技术和学术实力,树立行业前瞻形象的宣传窗口;也是展示公司业绩,扩展业务范围,培养客户关系的有效平台;同时打造了轨道交通行业业内理念与实践的交互与学习的平台。
        经过几年的积累沉淀和实践磨练,轨交国际研讨会已逐渐形成了行业影响力,成为CCDI面向政府客户推广品牌,提高行业认知度的重要手段。每年的会议主题根据行业形势的变化,一步一步从面到线再到点,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内容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使参会代表获益匪浅,也为CCDI的业务发展带来很多有益的思考。同时,作为一个专业性的学术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业内专家和业主深度交流的机会。它的衍生品——《城市新引力》一书,也成为业内从业者手中仔细研读的前瞻宝典。
        此外,轨交会议有效地将知识储备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会议所收获的大量知识经验、专家资源、项目线索甚至是合同,都为推动轨交产品的发展积攒了大量动力,是真正构成资产的有效“知识”。
        可见,轨道交通国际研讨会对CCDI来说,既有战略意义,又有品牌意义,也是“知识管理创造价值”的实践典范。

        Q:对于这样一个交流平台,未来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划?
        A:我们希望将轨道交通国际会议发展成一个更完善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日常的、开放的,所以下个阶段会加强会议间歇期知识的储备和传播。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知识、理念的实时推送,进一步拉近和所有关注者的距离;同时,利用前几届会议积攒的人气,拓宽信息的搜集据道,形成“百家之言”、“百花齐放”的格局,真正成为一个有行业影响力、能引领行业发展的平台。
        我们也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培养和推广更多的内部专家,增强CCDI内部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产业的专家力量,这些专家再将平台所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愈来愈多的行动,创造愈来愈多的价值。(最佳知识管理实践奖——轨道交通国际研讨会项目组:Q——《新空间》,A——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