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点: | 重庆市 |
占地面积: | 467,000㎡ |
建筑面积: | 1,929,000㎡ |
容积率: | 4.1 |
总户数: | 13,700 |
建筑层数: | 33 |
客户: | 华润置地 |
设计/竣工: | 2008/2015(一期于2011年建成) |
华润二十四城原址为重庆建设厂厂区用地,毗邻重庆鹅公岩大桥,离重庆著名的杨家坪商区仅有200m距离,滔滔长江尽在咫尺,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开发用地,建成之后将成为容纳6万人的巨型社区,亦是重庆未来“十”字交通主动脉的交汇点。由于建设厂前身为清末著名“汉阳造”在重庆留下的史迹之一,重庆市亦是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陪都”,建筑师面对这样一片在自然、交通、人文环境皆为上乘的区域,在设计上不得不慎之又慎。
在开发之前,建设厂厂区面临着中国大多数“工业遗产”共有的情况:早年厂区自成方圆,为了满足工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将居住、教育、购物等配套设施纳入其中,形成自给自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伴随着国内工业结构转型的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发展,工厂自给自足的鼎盛时代的过去,如何再次开发,使其焕发新时代的人居魅力,成为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
“二十四城”取意于当代中国新锐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影片记录了大工业时代的厂区变迁,刻画出“往事成追忆,斗转星移动。时代不断向前,陌生又熟悉。对过去的建设和努力充满敬意,对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充满理解”的复杂情愫。
地形的起伏落差是山城重庆的特色,华润二十四城的基地地势逐次抬升,丰富的遗留植被在区内积累了大量的景观资源,使其具备了让人细细探究的魅力。然而,旧厂区在规划上的混乱以及长时间以来留下的违章建筑,让整个区域流线分叉错综复杂,陷于混沌的状态里。同时,绿化的分散让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丧失了其本来的利用价值。种种弊病都催促着建筑师以当代系统的建筑学理论对其进行“去芜存菁”,注入活力,重焕青春。于是,记忆似乎不再遥远,而是以我们所熟悉的形态渗透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建筑师在设计中采用了“保留”、“移植”、“叠加”、“重构”、“演绎”等手法,将原有价值资源(部分烟囱和防空洞等)改造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标识,丰富了社区的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沿江区域的布局上,建筑师利用了项目基地的自然高差和基地的转折,同时满足了建筑对于景观和舒适度的需要后,规划自然呈现弧形布局,并且在组团楼群之间形成环状,围合中心成为社区内的主题花园。这样的布局增加了建筑的沿江景观面,保障了建筑单体之间的充裕间距,使得80%以上单体住宅户型拥享临江胜景的景观露台,实现了景观的均好性。在舒适度的设计上,建筑师还考虑了重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基地所在区位的交通现状,有意识地营造通风走廊引入江风,增强住宅的通风效果;同时尽量让区内户型避免正对高速,减少了噪音对住宅的干扰。